林德机械网 >> 传统打样

【推荐】新能源美好规划与产能过剩残酷现实较量缸体

2022-12-10

新能源美好规划与产能过剩残酷现实较量

新能源发展规划、低碳经济、哥本哈根会议……这些不断刺激人想象力的符号,成为新能源产业上空的导航,让人们对产业未来产生峰值预期;与此同时,产能过剩阴影、上网难题待解、技术受制于人等难题,却已经成为横亘在新能源企业面前的拦路虎……

有关新能源部分产业链是否已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与业内企业产生了意见分歧,未来政策具体会如何“捧”、如何“压”,都将在博弈中产生。就在一些企业在为政策的不确定性而担忧时,另一些企业不甘被动等待,着手调整战略,从技术或规模上寻求竞争优势。

事实上,新能源作为朝阳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投资的确存在产能过剩,而高水平产能却供不应求。随着产能分化的加剧,预期各地方遍地开花的新能源基地及其带领下的大批新能源企业,也必将迎来一场弱肉强食的行业竞合。

分歧——

“过剩”观点遭遇企业异议

国家发改委将风电设备、多晶硅产业连同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一起打入“产能过剩”之列。一时间,“集万千宠爱”的新能源产业前景笼罩了空前的阴影。

今年9月份,国务院批转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中提到:“严格控制风电装备产能盲目扩张,原则上不再核准或备案建设新的整机制造厂;严禁风电项目招标中设立要求投资者使用本地风电装备、在当地投资建设风电装备制造项目的条款。”

这项“限令”的下发,在一位风电设备商看来,可能会给如火如荼的新能源产业泼上一盆冷水。有专家表示,随着政府对新能源项目准入门槛的提高和项目审批权的控制,不少新能源企业遇到了融资难题,“见风使舵”的风投也对普通的新能源投资项目“敬而远之”。

然而,不少新能源企业人士表示,尽管风电设备、多晶硅近年新上马的项目较多,但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步启动和“市场之手”的调整,我国的风电设备、多晶硅“实际产能”并未出现所谓的“过剩”。

风电设备龙头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今年的订单一直比较饱满,公司的扩产计划还将如期实行。同时,东方电气、华锐的经营状况也保持平稳,丝毫没有受到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可见,高水平风电设备的产能实际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对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在11月2日的中国清洁能源国际峰会上表示,政府对风电设备、多晶硅产业作出产能过剩的判断,实际意在控制新能源产业出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对高水平的产能依旧持支持态度,例如国家着手限制耗电较高的多晶硅项目,但对耗电量较低的多晶硅项目还是比较鼓励的。

由此可见,政府对新能源产业“把脉”的结论是:一哄而上、低水平的产能过剩亟待破除,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产能未来很可能继续得到支持,政府捧“高”压“低”的政策预期也将带来行业的大洗牌。

矛盾——

项目“热情不减”与风投“谨小慎微”

就在新能源产业专家对未来政策的不确定而担忧时,各地的新能源项目的投资热情依旧。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表示,他前不久在宁夏参加了一个10兆瓦光伏电站并网仪式,而类似的光伏电站正在中西部地区大规模兴起。

他表示,随着太阳能光伏电池的成本逐步降低,各个地方开发太阳能的热情逐步高涨,从地方政府到企业都在大力推动太阳能电站的建设,最近一年内已经签约的大项目有40多个,总量超过1200万千瓦。

盾安环境11月4日决定投资188200.57万元建设年产3000吨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国电集团有关负责人在清洁能源论坛上表示,国电集团建设的5000吨多晶硅项目也将于明年投产。

各地政府在此次投资热潮中也积极参与。从山东省东营市的新能源基地挂牌亮相,到陕西省提出“1元1度”太阳能扶持计划,眼下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制定新能源发展目标规划,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开展新能源建设的热情都很高。

然而,政策走向的不确定已经让产业内市场最敏感的一批人开始谨小慎微。中国证券报记者多方了解到,此前对新能源项目趋之若鹜的各类风投、基金如今忽然“变脸”。

业内人士预计,今年年底之前,针对风电设备、多晶硅行业的行业准入政策指导意见可能将发布。而此前的诸多投资机构很可能选择暂时观望。

软银赛富合伙人金玉丹表示,目前看来,单晶硅、多晶硅项目不敢再投,风电设备中的整机制造业风险也比较大。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的风电整机生产企业近70家,风电设备部件制造企业已经超过百家,仅叶片厂就有50家。

德丰杰投资公司副总裁庄茜认为,即使要投资风电行业,也会进行仔细筛选,除非是拥有突破性技术的项目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事实上,已有不少新能源企业感受到了融资压力,不但风投资金大量减少,连银行信贷也因“产能过剩”的阴影对新能源企业有所警惕。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这些陆续投产的项目大多数在继续执行原有的计划,但在如今的行业背景下,项目“顶风而上”的压力不是没有,因此不少项目均扛起“技术研发”的大旗,试图借此在行业危机中实现突围。

出路——

压缩成本争取并网

落户东营新能源基地的山东大唐东营风电场有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风电项目能否尽早实现盈利,主要看对风电场建设成本的控制。

“目前风电每千瓦时的造价为11000元左右,预计未来还得有20%的压缩空间,才能够实现盈亏平衡。”他表示,未来将主要从风电场工程设计、风机购买方面着手“压缩”造价。

同样在东营投资风电项目的华润集团有关人士表示,风电运营商的盈利能力普遍偏低,能否分出“先后”,主要看对风电项目的建设成本压缩力度如何。

遭遇成本高的除了风电设备商外,光伏生产商更是因此头疼。专家预测,到2015年光伏发电成本才能与风电成本降到一个水平线上,而到2020年光伏发电才能与传统的火力发电进行竞争。

压缩成本无疑成为新能源企业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必修课”。由此而产生的技术研发导向也成为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除了技术研发之外,新能源发展还受到外力制约——并网难。这一方面是因为电网建设水平不足,另一方面也存在风电设备本身技术水平不够的问题,不能保证风力转化为平稳恒定的电流供给电网,电网企业与新能源企业之间的矛盾因此生根。

现实中,由于各地的电网建设水平迥异,各地的新能源企业在与电网公司的博弈中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据了解,内蒙古、东北地区的风电企业由于远离负荷中心,发出的电往往不能被电网全额接收,到了冬季火电发电高峰期,不稳定的风电还经常被切出电网。相比之下,东部沿海的部分风电场要幸运很多。例如,东营基本不存在风电并网难问题,因为风电场离当地的负荷中心非常近,由于政府支持,当地电网建设也特意照顾到基地内的风电项目。

对此,新能源企业曾以国外的电网对新能源电量的接纳能力远高于国内为由,呼吁我国的电网也应该为新能源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而国家电网有关人士表示,电网一直在提高对新能源的接纳能力,例如智能电网的建设,然而,新能源项目在开发建设时也应该树立能源公民意识,尽量实现电能质量的优质化。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秘书长孟宪淦表示,新能源并网的技术难度较大,有赖于分布式发电、储能技术和智能电网的共同发展,预计《可再生能源法》的修订将给出明确的解决办法;而新能源发展的根基——电价形成机制,则需要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电力监管部门、财政部门共同协商制定。

手帕口南街36号二手房

广兰路二手房出售信息

杭州新世纪大厦租房

友情链接